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4.html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面对青山细梳头
刘多魁
伴随着晨鸡的啼叫,依山势而建的吊脚楼在晨光微明中显现出来。这时,若注意观看,便见有苗家姑娘正站在吊脚楼上,面对青山,在薄薄的晨雾中梳头。这是山寨清晨的一道风景。
从苗家生活习俗来看,梳头不是闺房之私。苗寨姑娘黎明即起,屋内光线甚暗,不能像都市女人那样在房内对镜梳妆。若在晨光之下梳头,吊脚楼自然成了最好的梳妆台了。
苗家有“男不离刀,女不离梳”的说法。苗族妇女梳头用传统老式的梳妆盒。梳妆盒制作精致讲究。盒内装有大小木梳和各样银制头饰。苗家姑娘的头饰有几十种之多,工艺精湛,银光耀眼。在种类繁多的头饰中,有一种弯月状的银梳,可插在发中,像头钗一样,经常使用。木梳多用黄杨木或桃木制作,这种木梳几代人使用下去,也不会掉齿变形。苗家妇女常珍藏有古老的木梳,她们视木梳为健身吉祥之物。
苏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苗家妇女清晨起来,把扫地和梳头看成一天生活的开始,特别是一些七、八十岁高龄的老妇人,仍坚持每天一早便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坐在“美人靠”上,望着山前的景致,细细地梳头。她们的躯体虽然老了,但大多数老人的头发仍很青亮。这令人想起紫薇树桩,虽然老虬横枝,却依然叶色翠绿,生机盎然。老妇人将头发一丝一缕梳理得清清楚楚,然后绾成发髻,再用头巾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梳好头发便迅速起身,迈着老而健的步子,抱一把干柴,走进烟熏火燎的火塘屋里去了。
苗家中老年妇女喜包头发。这可使发丝在劳动中一丝不乱,并能较长时间保持干净。据说,靠近广西大山中的苗族妇女半年也没洗一次头发。这听起来,令人咋舌,但由于常年包发,可能也不碍事。
在肥皂也使用不起的年代,洗发的确是件很费心机的事。山寨妇女常用淘米水、草灰水、皂荚水、柑桔叶水洗发。土办法虽然麻烦,但头发却也洗得干净。现在山寨老人洗发已用香皂,年轻人则用洗发精了。只是在偏远山寨,一些老年妇女仍用淘米水洗头。不论冬夏,她们都将淘米水煨在火塘边,供洗发之用,不让家里人碰它。
山寨人的生活与“小康”相距甚远,年老的人已满足于眼前温饱的生活,可是年轻人的心思越来越大。早晨梳头的时候,她们总是望着远方,一边梳理清丽的发丝,一边编织明天致富的梦。这时候,家里的老年人总是反复叮嘱,梳头是梳理一天的日子,要把一天要做的事想清楚。在老年人看来,“夜晚千条路,白天卖豆腐。”最重要的不是去想远方模糊的东西,而是要做手边清楚的事。在老人的唠叨催促声中,一天的日子便这样开始了。
这时候,若远远望去,在树林霞光中,一座座小小的吊脚楼,真像是一个个忙碌的鸟巢。那些年轻勤劳的山寨姑娘,像清晨的鸟儿在巢边啄啄羽毛一样,细细梳理一下自己,便匆忙飞向山林幽谷中去了。(.11.30)
尾韵:月光下面的凤尾竹,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竹楼里的好姑娘,光彩夺目像夜明珠。听啊,多少深情的葫芦笙,对你倾诉着心中的爱慕……
月光下的凤尾竹(龚玥)04:34来自山径文学社
作者简介:刘多魁,湖南省邵阳市人。年从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后,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教育系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几十年。首届湖南省收藏家()。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大苗山上“放野牛”(山径·刘多魁)
点击链接-
梅山奇书《耍谈经》(山径?肖殿群)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