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白癜风王聃:期待“4分钱处方”拥有更多制度土壤
看个病得花多少钱?这事不到划价时还真不知道。这两天,一篇4分钱处方的帖子,引起了众多友的讨论。一位郑州市民去河南省直三院给起红疹的孩子看病,在儿童病房,一女医生问明情况后给开了4片扑尔敏,只花了4分钱,孩子的病就好了。该名友发帖表示感谢,帖子上附有处方和药品照片。友们纷纷在微博上称赞:4分钱医生是业界良心。(见昨日本报A04版)
在一个分币几乎都不再流通的年代,4分钱的处方给人带来的无疑是巨大的现实震撼感,但开药便宜就一定与医德相关吗?在该则新闻之后,同样流传于络上的是北京积水潭医院医师宁方刚的一篇文章。宁方刚在文章中指出,作为医生,他对这位同行的医德毫无怀疑之处,但对于一个2岁的低龄儿而言,选择扑尔敏固然没有原则性错误,可会有一定副作用。尽管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然而这4分钱的处方可能并非孩子的最佳选择,由此认定其医德高尚值得商榷。
宁方刚的观点,有待专业人士论证。但类似的小处方消息,却每每总能成为常说常怒的新闻,并且报道中的主人公也被习惯性地塑造为医德高尚者。这样的惯性认知其实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友在议论着4分钱处方,实际上也在不动声色地羞辱着天价医疗。看病贵的印象早已留存为普通人的刻板印象,以药养医的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挥之不去,大处方、暴利药品的新闻又不时被爆出,如此,围观者自然就会去过度拔高小处方的价值,并对天价医疗愤懑不已。
那些不时显现于舆论视野,并能够轻易地挑动起民众情绪的小处方消息,说明的其实是两个问题。当小处方消息在连续地出现,这反证的是相关医疗制度改革的缓慢。当开小处方的医生一出即成为受关注人物,这反证的是现实生活中用最经济方式为患者看病的艰难。后者指向的是医疗机构扭曲的创收方式、苟同环境中单个医生突围不易,甚至还有患者本身的不合理要求。一些患者往往有着急功近利的求医心态,会提出不合常理的过度治疗要求,这在无形之中也助长了医生的大处方心理,进而让高价医疗成为客观现实。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赞美4分钱处方及其开出的医生,但永远别指望这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如果健康、尊重技术、患者权益能够得以全面保障的医疗体制不能建立,那么小处方注定只是孤独的个案,是极其少数医生的作为。而倘若医疗利益机制被理顺,看病费用也不会维持在一个过于低水准的层面,消费者还需为整个医疗行业的技术含量埋单,同样也不是什么病症都能够4分钱就痊愈,4分钱、几毛钱的处方终究也难以出现。所以,更关键的问题只在于:如何努力来构建起一种医生只根据患者病情开处方的机制?
长远而言,这固然有赖于医疗机制整体的转身,但即便就在当下现实中,它也并非毫无作为。譬如几年前在谈及陕西神木医改成功原因时,就有媒体报道,该县医院对所有的医生有一套严格管理其开大处方的制度,医生开治疗费若一天超230元,医生将被自动停机,且面临最高12万元的重罚许多时候,要消弭大处方现象,需要的正是这种接地气的制度。在赞美4分钱处方时,还请对此念兹在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