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35144569923770957&wfr=spider&for=pc(蔡锷,字松坡。护国将军、共和之子)
邵阳市,湖南省下辖地级市,史称“宝庆”。
(邵阳市政区图)
这是邵阳市政府网上,自我介绍的第一句话。
虽然是平铺直叙,仿佛不带任何情感。
但我们却从这朴实的语言中,读懂了官方以及民间,对历史上“宝庆”之名的偏爱之情。
(亭与松坡图书馆。邵阳徐福桃花源美景之一)
确实,相较于邵阳历史上的其他名称而言,
“宝庆”之名,
是伴随着幸运、荣耀,甚至是可以作为炫耀的、标签化的名片使用的。
(历史的纵深。迷雾围城却前路光明)
邵阳史上最早独立建制的县,名为“昭陵”。
西汉置,时间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间。极有可能为公元前--年。
(白公城。春秋末白善筑,为邵阳建城之始)
昭陵县,初属长沙国,后改属零陵郡。
其地名的由来,在下已有专文赘述,请予参阅。
(邵阳旧貌。宝庆的繁华依稀可见)
此后,先后出现了“邵陵”、“邵阳”、“邵州”、““敏政”、“宝庆”等名,最后定格于“邵阳”。
(睁眼看世界的魏源,与开放容世界的邵阳)
自吴宝鼎元年(年),分零陵郡北部都尉辖地置昭陵郡始,
其间,一千七百多年里,为郡为州为府为路为县。
境域及其名称,随岁月而变迁、随朝代而更替、随历史而浮沉。
(厚重的历史和人文,浓缩镌刻于地名之中)
而“宝庆”之名,自公元年起至年止,历经宋元明清,直到民国,沿用了余年!
是邵阳使用时间最久、辨识度最高、认可度最广的地名。
(宝庆元宝。昭示着曾经的荣光)
“宝庆”之名,大有来头。
公元年9月,被后世称为“宋理宗”的赵昀,在权相史弥远的拥立下,挤掉“太子”赵竑而登基称帝。
并改年号为“宝庆”。
(宋理宗像。南宋最后的中兴之君)
此前,赵昀为沂王时,于年5月,曾遥领邵州防御使。
作为“龙兴之地”,即被宋理宗以其登基时的年号命名,享尽尊荣。
(唐宋藩王一般不再就藩,但遥领各使职)
邵州由此改名为“宝庆”,并升格为“府”。
辖有今邵阳和娄底以及益阳的一部分。
(宝庆府旧地图。见证梅山蛮的归化与宝古佬崛起)
宋理宗也算是一个历史上有名的传奇帝王。
其人生轨迹,在前期得到了幸运之神的关照,中期成就了明君形象,晚期颠覆了声名,而身后却演变成了悲剧人物。
(宋理宗剧照。其传位给弱智侄儿后,历十五年,南宋亡国)
关于宋理宗的传奇,聊举二点:
其一,尽管有皇室血统,但从平民到王爷再到皇帝,全是别人推动的。
其二,虽不是亡国之君,但其头颅却被掘墓者制成法器,呈贡给灭国者当酒器使用,且还完整地保存并流传下来了。
(资水无言。映照河畔的古民居)
宝庆的年号,赵昀仅仅用了三年。
此后,他较为频繁地更换着年号。
大概是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期待吧?其在位40年里,共使用了8个年号。
(夕照下的桃花源,向往之美)
能够让人记住的,估计除了“宝庆”,大约只有“端平”了。
这也得益于因其亲政后,立志中兴、推行革新,所取得的一定成效。史称“端平更化”。
(宝庆商品经济发达,在湖湘大地独树一帜)
而“宝庆”这个年号,最终能让后人记住,“铁打的宝庆”的叫响功不可没。
可以这样讲,宋理宗成就了宝庆府,宝庆府也成全了宋理宗。
(铁打的宝庆。抗战时期旧照片)
宋理宗登基当皇帝的前十年,在权相长期积威的阴影下,不问政事。
唯一坚持的事,是抬高了自己从未到过、只是受封遥领“防御使”的邵州的地位,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皇权在握”。
(火烧云。大家熟知的历史,总是绚丽多彩)
宝庆府,不仅以地名的形式,让宋理宗的第一个年号得以传承下来,而且,似乎也延续了赵昀青少年时期一路开挂”的好运。
邵阳,自此一步步崛起,为世界所认知。
(活力邵阳)
作为湖湘文化的一份子,七百余年间,因缘际会,宝庆府里宝庆人,开始扬长避短,兼容并蓄、重商助学,尝试着用开放的心态溶入世界。
(源远流长)
从而走出了一条与以往的封闭自恃、勇猛彪悍而有所不同的、积极改变的道路。
并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成就了一番传奇。
(多源归流。自成一番传奇)
宋理宗遥领邵州防御使时,唐朝以来被称为“梅山蛮”的蚩尤后裔,已经归化大宋朝廷整整年了。
(蚩尤故里。新化梅山一景)
据《宋史·梅山蛮传》记载:
“上下梅山峒蛮,地其千里,东接潭(潭州,今长沙),南接邵(邵州,今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沅陵),其北则鼎澧(鼎州,今常德),而梅山居其中”。
亦即以今天的新化、安化为中心的资水流域和雪峰山区。
(湖南中部和南部地形图)
一百五十年间,梅山蛮不断与外来迁徙定居之人群,相互在争斗中融合,融合中同化。
终于,在宋理宗登基大典之后,共同成为了新的“宝庆府”人。
再之后,又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明清之时,成为了湖湘文化体系中较为独特的一支。
(宋仁宗像。史载:仁宗开梅山)
这支由汉族湖湘民系与当地土著民族梅山蛮融合而成的,游离于湖湘“重农轻商、耕读传家”主流文化之外的,以“倔强、好斗、精明”为特点的,以语言和地域为纽带的,涵盖湘中娄邵片区的汉族湖湘民系分支,被冠以“宝古佬”之称。
(农商并重且精明无比的宝庆人)
倔犟好斗、仗义霸蛮的“宝古佬”,以无数的战斗事例,为繁衍生息的故乡,赢得了“铁打的宝庆”之名。
(残酷的攻城战)
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曾率20万精兵围困宝庆城达三个月之久。
而城内湘军仅数万新勇,但凭借坚固的城墙和顽强的意志,硬是守了下来。
(剧照里的石达开)
石达开在粮草不济和各地湘军救援的情况下,不得不西撤。
据称,其临走时的一声哀叹,成为了“铁打的宝庆”的来历。
宝庆府和其坚固的城防,也因此名扬天下。
(邵阳北门古城墙,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其时,参战的湘军新勇中,自然以湘中地区的宝庆籍人、也就是“宝古佬”居多。
而比“铁打的宝庆”更加著名、更加闻名天下的,是他们所加入的,那支以独特的“书生加山农”体制和“辨等明威”军礼,所构建起的新型军队——“湘军”!
(群英图。湘军众将领像。来源于网络)
起初的湘军,是借助“太平天国运动”之机而强势崛起的,由各地团练整合而成的,在汉族(湖湘民系)直接掌控之下的军事力量。
在营制上,借鉴了明朝时的“戚家军”;在治军上,重在思想纪律而不在技术性的训练。
即用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来维系官兵。
(守望。同气连枝,玉汝于成)
后因战功卓著,进而登上了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社会的宏大舞台,成为晚清以来、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支磅礴力量。
(湖湘文化与岳麓书院。)
值得一提的是,湘军的创始人和灵魂人物曾国藩,乃潭州湘乡人。
属于标准的汉族湖湘民系宝古佬支系中老湘语湘乡话分支。
(曾国藩像。)
其故居,在今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行政区划上,该地曾多次归属邵阳管辖。
(曾国藩故居鸟瞰)
宝古佬之所以出名、出彩,在湖湘文化中能够独树一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在于他们,不仅继承发扬了湖湘文化“吃得苦、霸得蛮、争得先”的精神,而且,以“表面戆直、实则精明”的特性,躬身践行着“农商并重、抱团发展”的理念。
(汉水边的宝庆码头)
以“宝庆会馆”为代表,在行商当地形成小型的商帮,互帮互助,从而打出了一片天地。
(洪江古商城的宝庆会馆。历史地标建筑)
时至今日,作为湖南人里勤劳、精明的宝庆商人,邵商,已有多年的行商荣光。
且“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至今!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继续乘风破浪。
(稳步向上。邵阳新地标)
可以预见,这种荣光,必将继续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