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湘潭故事丨荫梓屋场的李家人 [复制链接]

1#

薪火相传

——荫梓屋场的李家人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马冰清

“说起中共湘潭党史就绕不开荫梓屋场,但是对于我们李家人来说,荫梓屋场是我们的家,是书香世家的责任、精神和家风的传承之地,是李家人没有祖宗牌位的‘祠堂’。”

走入岳塘区东坪街道万福社区内,距离湘江大堤约50米的地方,有一座占地面积近平方米的四合院。门口墙上的蓝色铁牌上写有“东坪荫梓书屋”。近日,记者走访了荫梓屋场,听荫梓屋场第七代传人李剑虹、李建潭姐弟讲述李家人发生在荫梓屋场的故事。

(一)

李剑虹、李建潭姐弟告诉我们,荫梓屋场的原始建造者为他们的高祖父李昌平。据光绪刊《湘潭县志》《湖南通志》记载,李昌平为前清举人,曾任湘潭县昭潭学院主讲、新田县教谕、江华县训导、桂阳县训导。李昌平一生积蓄不置田产,仅修建房屋一栋,用于办学。

荫梓屋场距今已经有多年历史。现在的房屋为年在原有的地基结构上翻修过的砖混结构。

“母亲口中的外公是个非常开明的家长和族长。在大革命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当地伐木、摇排、箩业工会和近郊农民协会支援过北伐,曾任东坪地区农民协会委员长。”李剑虹印象中的外公蓄着长长的胡子,是一个爱嚼槟榔的严肃老人。“外公李维峻在东坪镇是一个很有名望的乡绅和老师,是李家第五代教书传人,湘潭中学堂毕业以后,将祖传的私塾荫梓屋场变成小学,自任校长,取名‘板子厂小学’,吸收周边农、工、商子弟学习文化,接受进步思想。外公那一辈人教学不只是教人识字扫盲,对家境贫寒的学生还免收学费。”年秋外公过世的时候李剑虹还很小,但依稀记得家里来了很多人,葬礼在当时相当盛大。

李建潭接着说,上世纪20年代初期,荫梓屋场所在的东坪镇非常繁华,与雨湖区窑湾老街隔江相望。或许是工商业的兴旺,南来北往的人不光带来的了商机,也带来了进步的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荫梓屋场是东坪镇地区唯一的新学,新中国成立后命名为湘潭县南一区第十七初级小学。外公李维峻还曾经当过金庭小学的校长,一生都奋斗在教育战线。

李维峻先后养育了七个子女,都出生在荫梓屋场,并在此受到启蒙教育。

“母亲说,我们的舅舅李孝先和大姨李克孝受外公进步思想影响最早。年元旦,湘潭县一区九、十两甲人民总动员庆祝北伐总胜利的时候,外公是主席团成员之一。舅舅和大姨也加入儿童团站岗放哨。”李建潭手里拿着“庆祝北伐胜利”老照片的复印件介绍说,“原照片存在了省博物馆。舅舅‘活动能力’很强,个性风趣幽默,很讲‘义气’,上至官员,下至贩夫走卒,不管是码头上的纤夫、茶馆里的商贩,舅舅都能和他们打成一片。经常为‘穷朋友’出头,为他们和工会争取权益。”年2月,当时任中共城区特别党支部书记的李孝先与党外积极进步分子以学校为阵地,宣传中共的政策、主张,唤醒民众,传播进步思想。

“17岁的大姨李克孝遵外公之命,在荫梓屋场教书,那是年的事。”李建潭说,“受父兄的影响,大姨以教员的身份掩护中共地下党组织,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后来这里成了中共湖南省工委湘潭城区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年4月,李克孝担任中共湘潭县工委书记,荫梓屋场就是县委的秘密机关。新中国成立后即公开了身份,离开荫梓屋场后李克孝先在湘潭县委工作,后调湖南省任省妇联副主任。

“母亲李思孝年起接过了教学育人的接力棒,在板子厂小学任教。调干到原长沙师专学习,回来后分配在湘潭市四中教学。”李剑虹说,“母亲也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辈子。”

“大姨和母亲都是很温婉努力的人,写得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她的学生们提起这个都佩服不已。”李剑虹至今还收藏着母亲的手稿,时常拿出来学习和临摹。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大姨和母亲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响应国家号召,白天给孩子们启蒙,晚上办扫盲班,教大人们读书识字。”李剑虹说,“周围的孩子能进学堂读书这在过去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其中有个八九岁的孩子,家里非常穷,连住的房子都是租的。过来报名的时候很局促。大姨问他的名字,他说不出来,说家里人都叫他‘贱妹子’。大姨想了想说‘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胜利了,你就叫新民吧。’这孩子当时就高兴得跳了起来,连连说‘我有名字了,我有名字了!’后来这孩子不断受党的培养,走上了领导岗位,直至退休。”

“母亲总说那时候的孩子不容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李剑虹感叹:“有一个学生寒冬腊月,天不亮就得起床,赤着双脚、饿着肚子,为那些出早摊的商贩们生火拉风箱,赚一点点钱贴补家用。做完这些才能来上课。每次母亲都偷偷把他拉到荫梓屋场的小厨房里,烧上一壶热水,细心地把孩子冻得通红的小脚洗干净。端来一碗白米饭,让他不至于饿着肚子上课。母亲一直记得他吃饭时那双泪汪汪的眼睛。”

“湘潭市委原副书记、市老干部(老年)大学校长郭果夫也曾经是母亲的学生,他十分尊敬母亲,几乎每年春节都会来我们家给母亲拜年。如果在路上碰到母亲,他一定会向母亲问长问短,十分亲热。”李剑虹说,“大姨和母亲那种厚德扬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深深地根植在她们学生的心中。”

“老一辈人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他们坚信,共产党会建立一个崭新的时代,后辈会过得比他们幸福,为此,他们无私无欲,奋斗了一辈子。”李建潭十分感慨。

(二)

“我母亲的其他兄弟姊妹因为工作关系都到外省、外市去了,只有她带着儿女留在湘潭,留在了荫梓屋场。”李建潭说。“我小时候就是在这里读的初小(小学1-4年级),当时教学条件并不好,房屋是由竹篾加三合土混合而成的,屋子很大,但是光线不好,中间隔成三间房,三个年级都在一个教室上课,所有课程都是一个老师教授。”

“我小时候对老屋(荫梓屋场)最初的记忆便是一屋子书和一碗蛋炒饭。家里(荫梓屋场)曾经有很多藏书。”李建潭指着房屋外的一大块菜地说,“这里原是个操场,天晴的时候,老师喊着我们帮忙搬书晒书。那时候的书都是线装的,很容易生虫。”荫梓屋场珍藏的《四库全书总目纲要》等大量古籍后来被运走,目前藏在邵阳图书馆。

“那时候缺衣少食,一碗蛋炒饭多么难得是你们体会不到的。老师也吃不饱,却把饭给了我。”当时的李建潭朦胧地意识到,老师不光是要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传递温暖和希望。

“我有兄弟姐妹5个,我是老大。下面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李剑虹说,“也许是因为上一辈人的影响,我们对知识有着非同一般的渴望。改革开放以后,我们5个都先后考上大学。我和两个妹妹也都传承祖业,教书育人。算到我们这一代,已经是第七代教书人了。”

李剑虹谈起了自己的从教经历。她说,“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电缆厂子弟中学教了3年,后来又在湘潭市四中教书两年。虽然我从事教学工作时间不长,但是我很欣慰,很多学生直到现在还经常联系。”

“我的大妹妹李建浔年考入湖南财经学院(后并入湖南大学)金融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从助教、讲师一直到副教授。”李剑虹说,“年广东省教育界招揽人才,李建浔顺势南下,调入广东商学院(年改名为广东财经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大妹妹不仅是从事教学,还担任了10年的广东省政协委员,为教育改革奔走呼号。”李剑虹说起大妹妹来十分骄傲。

“小妹妹李建文也钟情于教育事业,年入职湘潭市四中,年调入湘潭市一中任高级教师,多年带毕业班,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直至8年退休。”李剑虹说,“她非常受学生爱戴,很多学生都说她像妈妈一样。学生们在参加工作后与她经常有书信来往,倾诉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她都一一解惑。”

“如今,我们家第八代教书人是小弟弟李宁的儿子李沛,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先在机关和大型国有企业任高管。几年后,他放弃高薪,还是选择了教育事业,任教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也算薪火相传了。”李剑虹说。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