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接棒袁隆平的两个梦想人民资讯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医院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走了,他留给世人两个未竟的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去年,袁隆平首次提出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公斤的攻关目标,并于12月20日在三亚召开项目启动会,设计早稻亩产公斤,晚稻亩产公斤。今年5月9日,早稻收割,平均亩产达到.83公斤,远超设计预期。当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医院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病榻上的老师时,已经很少说话的袁隆平说道:“好多(多少)公斤哟!”

数十年的科研与教学以及对年轻人的信赖与提拔,袁隆平为祖国留下了一支强大的杂交水稻产学研队伍,而今正拿过“接力棒”,朝着他的梦想接续奋斗。在“后袁隆平时代”,中国杂交水稻界的一场集体接班正在展开。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张丹、李波实习生李缘

袁隆平老助手:杂交水稻高产之外更要高质

年,袁隆平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著名论文,提出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法”配套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育种设想,开启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76岁的李必湖是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工作早期最重要的助手,年,正是他在海南三亚南红农场附近发现了“野败”,才将杂交水稻从理论变为现实。此后,李必湖担任安江农校党委书记、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研究所主任、怀化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等职。

当记者在怀化见到李必湖时,他的脸上难掩悲伤之色,得知恩师去世时,他第一时间给袁隆平夫人发去唁电。

李必湖说:“袁老师是世界级的自然科学家,伟大的生物科学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一生留给我们很多宝贵财富,我总结一共6点:第一是他创新开拓的思想,水稻杂交优势育种当时在国际上争论很大,很多权威人士都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但袁老师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发现并不是这样,于是他坚持创新;第二是他求实的作风,他在工作上非常认真,我和袁老师共事了几十年,他反复告诉我,自然科学要求实,白就是白,黑就是黑;第三是坚定的毅力,科研路上无论遭遇何种打击,都动摇不了他的意志;第四是负责的态度,他对任何事,无论是教书搞科研,还是对国家对人民,都非常负责;第五是他严谨的作风;第六是他卓越的贡献。”

“杂交稻现在的研究方向不能是单纯高产,而是既有产量又能优质。”李必湖认为,“袁老师已经将杂交稻的产量提升到接近极限。如果现在研究技术上没有大的突破,要超过亩产公斤会很困难。”

李必湖认为,杂交稻在大面积种植的情况下,只要单季亩产能达到公斤,品质达到国家三级优质米,那就是百姓和市场需要的优质米,而目前,科研人员攻关的杂交稻品种中,已有不少既好吃、又好看的优质米,“像广西种植的一款杂交稻品质就很好,但目前还有些问题影响发展和推广,主要是抗倒伏的能力还不太强,而当地又容易遭遇台风灾害,如果大规模做市场推广,相关投资企业就不得不考虑这些问题。”

此外,杂交稻还需考虑降低生产成本,李必湖说:“超级稻公斤的亩产量可以达到,但高产量也带来高生产成本,种一亩超级稻的成本就需要元,而目前粮食收购的价格是每斤元左右,斤的话,一亩地的收入只有3元左右。”

虽然已退休,李必湖仍对水稻育种工作十分关心。年,他曾带领物理学家师志恒一起到长沙向袁隆平做汇报。师志恒一直想用物理方式对包括水稻在内的粮食作物进行种质资源创新,“袁老师听后很感兴趣,并指示让师志恒去找专门管科技创新的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罗赫荣做指导和研究。”

师志恒是专攻物理的,而李必湖、罗赫荣是搞农学的,对物理不太懂,但李必湖说:“袁老师和我为何都支持这个项目,是因为我们知道,特殊、极端的物理条件能够引起种子的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好,也可能坏,通过科学实验,找出我们想要的突变,那就能产生新的种子品种来。”

回首年发现“野败”至今,李必湖感受最大的还是祖国的强大,“当年我和袁老师从安江农校到海南,要走整整15天;从怀化到长沙要两天两夜,中间在邵阳歇一晚;从长沙到广州后,还要交换湖南科委给广东科委的介绍信,要准备粮票、布票,接着从广州坐船到海口,再从海口坐汽车去南红农场……但现在,坐飞机过去只要两个小时。”

袁隆平高足:

未来攻关重点有3个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的高足邓启云一直被寄予厚望,产学研三界都经历过的他目前担任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时也是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

年,邓启云大学毕业后到安江农校教书,年,袁隆平创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之初,听说邓启云有加入的意向,就立马把他的档案调了过来。

邓启云告诉记者,刚到单位的第二年,由于夏季低温,两系杂交稻大面积制种失败了,许多外省单位都觉得两系没有希望,但袁隆平却坚持认定可行。袁隆平在年的年终总结大会上说:“我们现在‘计划’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两系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问题。这个问题必须找一个专人来研究,我看邓启云就行。”就这样,从年开始,邓启云就在袁隆平的直接指导下从事杂交水稻种子研究了。

随即,袁隆平把全国不育系的材料全部找来让邓启云研究,很快,邓启云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年,袁隆平发表重要论文《选育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的技术策略》,其中的部分研究数据就由邓启云提供。年和年,邓启云连续发了多篇光温敏不育系研究的文章,并于年首次提出光温敏不育系的安全起点(临界)温度是23.5℃,这些研究成果为两系法技术的成功与推广夯实了基础;年,邓启云考上袁隆平的博士研究生,他的博士研究方向为水稻形态改良遗传规律和育种应用研究,经过他的研究,能让改良的水稻叶片捕获更多太阳光能,延长有效光合时间,提高群体光能利用效率,因此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在袁隆平的指导下,邓启云主持选育亩产突破公斤的超级稻“Y两优1号”诞生。这个品种在高产的同时还拥有较好的米质。

“从博士毕业以后到现在已经20多年。我一直在坚持做应用研究,也相继选育出了中国第二、三、四期超级稻代表性品种Y两优1号、Y两优2号和Y两优。我想,我们缅怀袁老师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他的精神,破除‘四唯’,真正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希望我们的团队,未来能像我导师所做的那样,扎实推进新的理论突破,并致力于将理论突破转化为技术和材料的原始创新,助力新品种产量潜力大幅提高,并通过大面积产业化推广,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实质贡献。”邓启云说。

邓启云告诉记者:“袁老去世后,我们实验室的重点仍有三个,一是面向市场、面向世界强化杂交水稻理论和技术创新,尤其要特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