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
一个好事的人,若从百年前某种较旧一点的地图上寻找,一定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一个名为“镇筸”的小点。——沈从文《我所生长的地方》
“水”做的湘西,“人”造的凤凰
网络时代,通过大量铺天盖地的宣传,“湘西”越来越火了。
其中最重要的宣传口号,便是将“湘西”(尤其是凤凰)和沈从文联系在一起。正是他的《边城》,让湘西、凤凰走出大山,走向全中国,并正在走向全世界。
感谢沈从文先生,他为我们定格出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边城印象”——自由而浪漫、静谧而美好、野性而温情——来到这里,仿佛能够抛去大城市里的一切喧嚣与烦恼,体会到田园牧歌式的安宁生活。
《边城》插画
阅读过沈从文的大量文章,可以发现,他的文字是“水”做的。无论是《边城》,亦或是《湘行散记》,他都把最大的篇幅给了“水”。
例如在《边城》中,人物活动时经常会下雨;人们生活的往来常常要通过河流上的船只;河流上往往会飘着一层淡淡的白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沈从文是这样解释自己和“水”的关系的:“我曾经提到过水给我的种种印象。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而湘西的环境,正是沈从文对家乡印象的产生来源:湘西位于群山环抱的武陵山区和雪峰山区里,潮湿多雨,沅江及其众多支流在群山之间缓缓流淌。雨水多、河流多、甚至水雾也多——沈从文通过自己的文字,为“边城”营造出的这种氤氲着水气的朦胧氛围,正是沈从文文章风格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人们被沈从文如“水”一般的文字所吸引,纷纷来到湘西。而他们的第一目的地,大都选择凤凰。毕竟,这里是创造出“湘西”、创造出“边城”的沈从文的故乡。沈从文的《边城》虽然描写的是花垣县茶峒镇的风景,可人们很难相信这个动人故事的背景描述,没有一点儿来源于作者自己的家乡——凤凰。
人们把一切对“边城”的美好印象寄托在凤凰身上。然而,走在凤凰的街上,现状往往会让人感到有些失望:酒吧里彻夜不休,客栈里灯红酒绿,年轻的人们聚在沱江边的夜色中畅饮、欢唱;各式各样的旅游产品——从小小纪念物到大型演出——被创造出来供人们消费(节选自《地道风物·湘西》中对凤凰的描述)。时常发生的“宰客”现象更是大大降低了人们对凤凰的期许。人们来到凤凰,在其中寻找自己心中的那个湘西,却发现:那个与世无争的“边城印象”正在离自己越来越远。
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带着商业资本、怀着不同的目的“塑造”着这座城。最终,一座原本氤氲着“水”气的朦胧氛围的小城,变成了一座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放浪形骸、“娱乐至死”的不夜城。
凤凰古城夜景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凤凰做汴州。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三十多年前,沈从文去世,葬于凤凰城沱江边的小山坡听涛山上。彼时的凤凰,还是那个淳朴宁静的小城“镇筸”;可是,三十年后,凤凰早已不是沈从文当年的那个凤凰,宁静与质朴被商业化的浪潮席卷得无影无踪。
不知从文先生泉下有知,面对今日的凤凰,他会是喜悦还是悲伤?
湘西,难道只是现在的凤凰这样子吗?
曾经的那个梦幻一般的质朴湘西,现在还有影踪吗?
湘西之外找湘西
放眼凤凰之外的湘西州各地,类似凤凰建筑风貌的古镇还有芙蓉镇、《边城》的发生地茶峒镇、里耶古镇等等。芙蓉镇的情况,和凤凰十分类似,;而“边城”茶峒镇、里耶古镇等古镇,虽然仍然静谧如初,但是由于现代的大规模破坏,真正的古建筑存留甚少,仅凭刻意做旧的大量仿古现代建筑,和杂乱交错在现代楼房中的个别老屋,很难撑起那个古朴的湘西。
既然湘西州找不到“湘西”,那么,湘西州之外呢?
湘西州不代表整个湘西。
实际上,湘西州只包括湖南西北部的一部分地区。而“湘西”一词,应该指的是湖南的整个西部。“湘西”的广大地域,还应该包括怀化市、张家界及邵阳市西部的部分县。加上了这些地区的“湘西”,又被称为“大湘西”,与湘西州所代表的“小湘西”相区别。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怀化市下辖的许多县份,和湘西州一样,都处于湖南极西之地。甚至,湖南最西的地方,是怀化市下辖的新晃县。新晃县像一把利刃一样,径直插入贵州的身腹。
大湘西范围
怀化,和湘东的株洲一东一西,都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并共同镇守着入湘的两侧门户。
怀化城的历史不过百年,而怀化下辖的县,却几乎都是百年、千年古县:得名于“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芷江(屈原《九歌·湘夫人》)、在屈原时代就存在的溆浦(屈原《九章·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还有沅陵、靖州……
于是,人们开始在“大湘西”范围内,苦苦寻访心目中的那个湘西。
忽然,他们发现,在沅江畔的两座城镇里,一栋栋古建筑依旧巍然耸立。那斑驳白墙,那青石古道,那清寂巷陌,无不诉说着边城的古史、边城的灵韵……这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也是我们梦中的那个氤氲着水气的静谧湘西啊……
刹那间,云烟归去,然而景象却有些令人惊异——这两座城镇,都叫“洪江”。
洪江古商城
两个“洪江”的错乱
清风拂过沅水和?阳河交汇处的古城。
一位老人拿出一串钥匙。
“吱呀”一声,古民居的门板向内打开。
“你看,这个建筑的结构、架梁、屋檐,都是咱黔阳古城的宝贝……”
古民居一旁斑驳的古墙上,挂着宣传黔阳古城的标语。
落款:洪江市*府。
黔阳古城古民居
距离半个多小时车程的另一座古城镇,沅水边的宣传标语上,赫然写着:千年古商城,烟雨洪江梦。
落款:怀化市洪江区管理委员会。
现实竟是如此魔幻。
一个地方,竟然产生了两个“洪江”。
刚来到这里的外地人,常常摸不着头脑——哪里才是真正的“洪江”?
洪江古商城
年,原怀化地区希望改为地级怀化市,并把原县级怀化市拆分为鹤城区和中方县。但是国家对增加县级行*区审批极严,于是怀化地区决定:合并洪江市与黔阳县,以腾出一个县级行*区指标。
年,怀化下辖的洪江市正式与黔阳县合并为新的“洪江市”,驻地位于黔阳城。同时,怀化地区成功改市。
新的洪江市成立后,引发洪江、黔阳两地民众极度不满。
年,原洪江爆发“雄溪事件”,数万民众走上街头抗议。在“维稳”之后,湖南省委、省*府被迫决定设立“洪江管理区”,并在3年后划归怀化市直接领导,即所谓“怀化市洪江区”。新的“洪江管理区”不属于正式的县级行*区划,即人们口中的“黑区”。“两个洪江”由此产生。
这场纷争之中,黔阳和洪江两败俱伤——黔阳得了驻地,却丢了千年传承下来的名字;洪江得了名字,却失去了驻地成为“黑区”,被逐步地边缘化。
“两个洪江”是中国地名史上的一场闹剧。直至今日,这闹剧还在继续伤害两地的民众感情,并极大地限制两地的发展。
洪江市(黔阳)和洪江区位置示意
洪江古商城里,为防火防盗而建的高大窨子屋压得本就不宽的街巷愈发显得窄小,更给人一种深深的压迫感。因为是江边的山城,为适应地形,洪江人要尽可能地利用为数不多较为平整的土地建筑房屋,使得街巷、道路皆是窄小幽深、层层叠叠,宛如迷宫,自江边向山上延伸,沈从文称其为“小重庆”,真是恰如其分。青黑色的墙面,是抗战时期洪江商人们为躲避日*轰炸,故意将黑漆刷在墙上而形成的。幽深冷寂的巷道、青黑斑驳的瓦墙,都恰好映衬出了洪江今日落寞的身影。
洪江印刷社的日与夜
因洪江位于沅江和巫水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清朝时期就已是“烟火万家,堪称巨镇”;民国时期的洪江,更是有着“湘西小上海”之称。“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的中心。”(沈从文《沅江上游的几个县份》)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方,今日灯红酒绿的凤凰,就如同一百年前洪江古商城的模样。一百年,风水轮流转,凤凰成为了当年的洪江,洪江成了当年的凤凰。
表现民国时期洪江繁华的油画
“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洪江做老板”。洪江大院多、会馆多,唯独大家族的祠堂少。这大概是由于来到洪江的,大多都是从外地来此奋斗拼搏的“客人”。正所谓“明月深深照楼冈,洪江他乡非故乡。思之黯神伤,自为洪江客。”
洪江古商城内的常德会馆
洪江古商城内的绣楼
洪江古商城内的汛把总署
然而,“洪江客”们在此建造房屋,定居下来并开始繁衍生息。最终,当上一代“洪江客”把古朴的洪江城完好交给下一代“洪江人”时,洪江完成了从他乡到故乡的转变;
当他乡变成故乡,洪江城也在众人的目光中渐渐老去。
只剩下时间苍老的回音。
沅江清风,可抚龙标之愁
相比于真正的“洪江”,黔阳这个名义上的“洪江”有着更为宽敞、平直的街道。黔阳城所处的两江交汇处“土地平旷”,自然便于城池“屋舍俨然”。
一千多年前,黔阳称作龙标。
一个名叫王昌龄的诗人走在龙标城的风中,他要去送别自己的好友柴侍御。
因被奸相李林甫所忌,朝廷遂以“不拘细行”之理由,将他由江宁丞(今南京)贬为龙标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润州芙蓉楼(今江苏镇江)送别朋友辛渐时,表明自己被贬的无辜。虽然内心“清如玉壶冰”,但是朝廷视而不见。
好友李白为开解王昌龄的烦闷,给他寄去了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与你虽隔千里,唯有明月为共。就让这明月作为桥梁,这风作为媒介,让我这关怀之心能够吹到龙标,与你共担忧愁吧。龙标虽小、虽边远,但是在这能收到好友的关怀,倒也让王昌龄稍感欣慰。
今日送别的这位柴侍御,要从龙标去往更远的武冈。在临别之际,王昌龄又想起了好友李白的那首诗。
我不能送你什么,那我就效仿李太白,送你一首诗吧: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友情通过诗作,在龙标城传递。
在西北的边城,王昌龄曾经写下豪情万丈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而在这南方的边城,虽然没有了豪情壮志,但这“青山一道”的温暖,同样直击人心,从而千古流芳。
七年后,王昌龄辞去龙标尉。在回家途中,因盛名在外,被妒忌他的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诗家天子”王昌龄人生的意外落幕,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悲剧。
昌龄已去,龙标虽改,黔阳承绪。
为纪念王昌龄,黔阳的人们在沅江边上,又建了一座芙蓉楼。
武陵山区,有个桃花源,有座龙标城。
人们把美好装进桃花源,又把烦恼放进龙标城。
美好可以放进桃花源,因为它四周封闭,美好溜不走;
烦恼可以放进龙标城,因为城边的沅水清风,可以把烦恼吹走。
那些诗人可以证明沅江清风的功用:李白的愁心、王昌龄的离伤,都在清风中不觉了、逝去了。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龙标城”。
黔阳古城中正门
黔阳古城,就是边城模样
老人每天的工作,就是给来到黔阳为数不多的游人,介绍黔阳古城的街巷、民居。退休了没事做,又是黔阳古城的老居民,他就找了这样一份差事。芙蓉楼、中正门、节孝祠、文庙遗址、万寿宫、钟鼓楼……黔阳古城的古迹及其背后的故事,他如数家珍。
黔阳古城节孝祠
黔阳古城钟鼓楼
黔阳古城灶王宫
虽然很辛苦,薪水微薄,甚至一讲就是几个小时,但他并不觉得累。
因为他觉得,自己既宣传了家乡的历史人文,又可以找到人聊聊天,丰富晚年生活,也是挺快乐的一件事。
如今,仍然有许多当地人住在黔阳古城里。
黔阳古城是幸运的,它保留下了大规模成片的古建筑风貌区,绝非通过“翻古”现代建筑以及建造大量仿古建筑搭起来的古城——
年,黔阳县治迁往县境东北部的安江镇,直到年,黔阳县治才从安江又搬回黔阳古城所在地黔城。这四十八年,是安江农校的袁隆平研究出杂交水稻、安江镇得到大规模开发的四十八年,是黔阳城发展几经停滞的四十八年,却也是黔阳古城风貌之所以得以几尽完好保存至今最重要的四十八年。
黔阳古城又是不幸的。因为其偏居一隅的地理位置,又因名头不如凤凰响亮,更因“黔阳”地名被抹去,使得它被过往大多数的游人所忽视,只有不多的游人前来探访。
清晨,沅江上漂浮着一层水雾。在雾霭中,黔阳古城的渔人划着一艘小渔船,向江中驶去。那个氤氲着“水”气的朦胧氛围、古朴静谧的“边城”又回来了。
清晨中的黔阳古城万寿宫
黔阳古城,就是沈从文描述的那个当年“边城”的模样。
然而,黔阳古城是那么质朴宁静,以至于似乎被世界所遗忘。
包括着黔阳古城的大湘西,曾经也站在过世界目光的中心。那是在芷江,一排平房接受了世界的聚焦。年8月21日-23日,正是在这里,侵华日*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与中国国民*府陆*领导人商洽受降事宜,并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确定于年9月9日在南京举行接受投降的正式仪式(即南京受降)。那一排平房里发生的芷江洽降,标志着日*在中国战场的彻底失败和十四年抗战的胜利。小城芷江的受降坊,是这一历史荣光的最佳注脚。
芷江受降纪念坊
芷江商洽受降事宜的场地
表现芷江商洽受降事宜的油画
但如今的大湘西,除了凤凰古城、芙蓉镇、张家界之外,其他地区仿佛都沉寂在过去的时光中,和外面世界的发展脱轨。
然而,湘西从来不是遗世独立的王国。
一直以来,沅江及其支流浩浩汤汤,奔流而下,就是为了居住在山区的湘西人们,能够走出大山,拥抱开放的世界。正如序言中所说,奔流的江水带来开放的文明。只要有能通行的外流江河,再山区的地方,都能拥有通往大海的勇气和胸怀。
沅江夕阳
就在这小小的黔阳古城里,老人们坐在古城的古民居里,拿着智能手机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