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湖南老农拿出一纸欠条,76年前借给八路军 [复制链接]

1#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0155402153973420&wfr=spider&for=pc

年,一位老人手里拿着一张破旧泛黄的纸条来到了中央,上面写着八路军借走了块大洋,在最后的落款处赫然出现了贺龙的名字,这在当时引起了全国的轰动,关于纸条的真假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那么这张借条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如果是真的,政府又该向老人兑换多少钱呢?

老人名叫周炎光,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农民,这张借条是他在家里收拾老物件儿的时候,从族谱里找到的,老人拿出借条仔细端详了一番,发现借条上不仅有老父亲的落款,还有贺龙元帅的落款。

周炎光拿到这张借条的时候是非常震惊的,他没有想到自己家里在抗战时期那么有钱,老父亲还能拿出大洋借给八路军,而这个人还是赫赫有名的将领,这件事情老父亲生前从来都没有向家里的任何人提起过。

周炎光的父亲叫周莲池,打周炎光记事起,家里的生活一直都是一贫如洗,他如今还过着贫困的生活。

大洋

年,父亲周莲池病情危重,在弥留之际他嘱咐身边的儿女,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就把族谱里的那张纸条拿出来交给政府,对你们以后的生活或许会有很大的帮助,说完以后周莲池就撒手人寰了。

事实上,当时老父亲留下遗嘱的时候,已经气若游丝了,周炎光只知道父亲动了动嘴在说着什么事情,从父亲断断续续的语言中,他也没有听清父亲究竟说了些什么,只听到了族谱这两个字。

父亲去世以后,周炎光也没有再仔细去想这件事情,直到最近偶然间收拾东西,才从族谱里发现了这张纸条,这时周炎光才知道父亲当初说族谱是什么意思。

族谱

政府人员看到周炎光手中的借条也很诧异,毕竟是贺龙元帅的亲笔,这件事情非同小可,但是政府部门只凭着这张借条和借条上的字迹很难辨别这张借据的真假,两位当事人贺龙和周莲池都已经去世了,借条背后的故事也无从考证了。

当时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确都是缺吃少穿的,部队里也有严明的纪律不准拿老百姓一针一线,每当八路军受到老百姓的捐赠,都不会白吃白拿,他们会给老百姓开借条,老百姓随时都可以拿着借条去兑换。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样的借条有许多,政府也都兑现了当初的承诺,给了老百姓相应的补偿,那些借条的真假也很好辨认,落款人都是八路军战士的名字,只要国家档案里有相应的名字都能查到借条的出处。

八路军

但是周炎光手中的借条有些特别,上面是贺龙元帅的签名,从借条上的签名来看,的的确确是贺龙元帅的真迹,可是让人疑惑不解的是,借条上的字迹是繁体和简体交替出现的,简体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普及的。

而且借条上的用词和逻辑关系也不符合当时的文字用语,借条上写着周莲池借给八路军银元,生猪一头以及一些零钱和粮食,日期是年3月份,落款处除了贺龙和周莲池的签名,还有另外一个人陈菊生的印章。

这张借条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这张借条是老人伪造的,用来骗取国家钱财的,当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中央已经开始着手调查借条的来源了。

其实早在拿到这张借条之后,周炎光就自行对借条的真伪进行了验证,他走访了贺龙纪念馆等多个地方,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知道借条上这些事情的出处,也没有人能给出他借条是否真实有效的答案。

周炎光的年纪渐大,已经力不从心了,他把这件重要的事情交给了邻居吴佑元去查证,吴佑元也尽心尽力的帮助周炎光去寻找借条背后的真相,也都是一无所获。

贺龙

然而事情在年出现了转机。

那年吴佑元到四川出差,刚好就看见了一份关于“向轩”的报道,那么这个向轩又是什么来历呢?

向轩7岁参军,9岁就跟随红军参加了长征,是队伍里面最小的红军战士,这还不是最让人震惊的消息,向轩在娘胎里就跟着母亲四处打游击了,他年3月出生以后,就跟随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向轩5岁的时候,和母亲一起都被国民党关进了大牢,后来向轩的母亲被执行枪决,向轩和兄弟姐妹因为年纪尚小都被放了出来,从那以后向轩就跟着贺英一起生活,并且称贺英为母亲。

向轩

贺英正是贺龙的大姐,而向轩的母亲是贺龙的妹妹贺满姑,这样算起来向轩称呼贺龙为舅舅,是他的亲外甥。

后来,在年,贺英被叛徒出卖,敌人打过来了,贺英自知在劫难逃,于是就让向轩拼命地逃跑,她交给向轩一些信物和路上用的钱财,就去和敌人拼命了,也是从那以后,向轩就一直跟在舅舅贺龙的身边。

他跟着舅舅一起行军打仗,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时候向轩还活在人世。

这则消息让吴佑元兴奋了半天,向轩跟在贺龙的身边,对这张借条的来历一定很清楚,也一定知道当年的事情,只要找到了向轩就能查明这张借条的真伪,吴佑元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年迈的周炎光。

贺英

事情虽然有了线索,但是凭借周炎光和吴佑元的力量该到哪里去找向轩呢,于是周炎光决定,拿着这张借条去找中央帮忙,周炎光把发现这张借条的经过以及自己看到的关于向轩的报道都如实告知了中央。

在中央的帮助下,工作人员陪同周炎光找到了向轩,周炎光拿着借条给向轩查看,并且请求向轩鉴定一下借条的真伪,向轩跟在贺龙身边多年,一眼就认出了这张借条上的签名正是舅舅贺龙留下来的。

向轩

关于借条上陈菊生的印章,向轩也道出了来历,陈菊生是当时贺龙队伍里的后勤部部长,这枚印章也是陈菊生留下来的,借条上的内容也都是真实的,但是借条却不是贺龙本人亲自写下来的。

这张借条是当时贺龙的部下廖汉生和贺炳炎在经过邵阳市的时候,以贺龙的名义立下的借条,而审核人正是后勤部部长陈菊生,这张借条后来又经贺龙审核签下了字,才交到周莲池的手中。

向轩还特地出了一张证明,证实这张借条就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伪造的,这个结果引起了一片哗然,有不少人纷纷向周炎光抛出了橄榄枝,想要高价买走他手中的这张借条。

向轩开具的证明

这张借条追溯到了抗战时期,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见证了当时军民一心共同抗战的情形,而且贺龙元帅生前留下的真迹并不多,这张借条正是贺龙元帅当时亲自留下的真迹,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对于那些人想要收藏的意愿,周炎光都给一一拒绝了,这张借条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交给国家再合适不过了。

借条文物鉴定

从借条上的日期来看,年3月份,正是抗日战争最后一年,同年4月份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贺龙被选为了中央委员,在这之前的年11月,贺炳炎和廖汉生带领着旅上百名干部和旅王震的部队南下,和新四军第5师胜利会合,开辟新区。

当时廖汉生任职南下支队第五干部大队政治委员,在经过长途跋涉和激烈的战斗,八路军的备用粮食已经不足够了,在经过邵阳市的时候,向周莲池借了粮食和银元解了燃眉之急。

那时候银元不是一笔小数目,周莲池能拿出这么多钱和那么多的粮食,就足以证明周莲池的家境非常富裕,他也是一个心肠善良的人,在抗战期间知道八路军的难处就不遗余力的进行帮助。

廖汉生

贺炳炎

在他看来,八路军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都是为了赶走日本侵略者,为老百姓和平幸福的生活在奋斗,他做出的这些贡献微不足道,原本周莲池也没有想过拿着这张借条去找八路军兑换什么。

他把这张借条收藏了起来,而他帮助八路军的事情也从来没有向任何人说过,解放战争的时候,周莲池一家的生活过得还算富裕,不愁吃穿,解放战争结束以后,新中国成立,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土地改革。

周莲池也在改革之列,他原本的经济实力也有所削减,但是周莲池也没有说什么,土地改革是要顺应历史时代的发展,钱都是身外之物可以再挣回来。

但是,此后周莲池没有了雄厚的启动资金,失败以后就没办法再东山再起了,一家人也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就算是在周莲池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把借条给拿出来,向政府索要任何补贴和财物。

老农民

直到年,周莲池的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但是看到自己和孩子们贫困的家庭现状,周莲池心里很难过,他当初生病,孩子们都是掏空了家底来为他医治,身为父亲没有给孩子们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周莲池是有些愧疚的。

为了弥补对孩子们的亏欠,让他们的生活好过一点儿,周莲池才在弥留之际,把借条的事情告诉了孩子,可是儿子周炎光却没有听清老父亲的遗嘱,直到多年以后,才偶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银元,在那时候兑换价值5万多人民币,再加上一些零碎的借款和粮食,折合成人民币那张借条价值8万多元,确定了借条的真实性,政府部门兑现了当初的承诺,补偿了相应的金额给周炎光。

而帮助周炎光的邻居吴佑元也完成了嘱托。

这张借条不单单是一张借条,它承载的更多是抗战时期军民之间的鱼水情,那些在背后默默支持战士们的老百姓也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