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曾维浩一个中国人在中国花城新刊 [复制链接]

1#
北京手足癣医院那家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7/8598844.html

中国叙事一个中国人在中国(节选)

作者曾维浩

全文刊载于《花城》年第6期,责编李倩倩,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买纸刊。

至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宣誓:忠于您!愿意用朴素赤诚的汉字,沿着您的指引,寻找权利与检讨义务,展示中国大地上一个底层个体生命的生存与发展、欢乐与忧患、幸福与悲伤……神圣的《宪法》啊,我在您所覆盖的国土上,已经生活了五十八年!我还将继续在您的庇护下生活。您所赋予的公民权利,请继续赋予我的子孙。自从知道义务的那一天开始,我一直在努力履行义务。能力所限或因懈怠而未能履行的义务,假如我在有生之年不能真正履行,也请让我的子孙继续去履行。

1.借调

年的中国年轻人到特区去,与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年轻人到延安去,本质上可能是一样的,在参与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改变自己。

和平时代,大秩序确立,生活有基本确定性的时候,只有极少数的人雄心勃勃地想要改变中国。更少数的人一边干着手里的事,一边设计着未来并能将理想变为现实。绝大多数人希望中国改变。个人与国家之间互动,这个国家就可以前进。

我连家乡岩头江村都改变不了,所希望的只能是改变自己。

我在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学习的时候,一纸借调函寄到湖南省武冈县委宣传部。

在中国,一个基层公务员常常不会有更多的选择。但自年起,中国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人们的选择已经开始出现多样性。国家每前进一步,都给普通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中国,年纪轻轻就进县委机关的人不多。这里30岁以下的不超过20人。按人口比例计,是三万分之一。我在北京上学的时候,接到武冈县*协通知“您为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武冈县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会上,我被选举为县*协常委。我不知道选我的人是谁。熟悉中国仕途规则的人会认为,我可以盘算着在武冈县往上走,如果没有什么闪失,中年时任县相关部办委局的负责人应该不成问题,好的情况是可以像我的上级一样,升至县委常委或更高级别。当然,还有可能离开武冈,到邵阳、长沙任职。但到海滨去,参与建设一个更新鲜的城市更吸引我。好朋友邓立佳于年考上湖南省委*校,年毕业,即分配到邵阳市委*校,年调入省委*策研究室,任《学习导报》编辑。他用短短三年时间完成了从乡村中学教师到省委机关干部的蜕变。我们保持着频繁的通信,交流对国家、社会、人生的看法。我们一度读着让-雅克·卢梭的《忏悔录》,很羡慕初露才华而又穷愁潦倒的卢梭能遇到华伦夫人,给他经济资助,给他爱和鼓励。我们有时想象自己是怀才的卢梭,认真地打量中国社会,可“华伦夫人”在哪里?立佳也鼓动我到海边去!

省际调动是非常困难的,除非是省一级的干部,俗称“中管干部”。直至现在,从湖南的一个县委宣传部调到广东某县委宣传部,仍然是十分困难的。但是我希望去的,是中国的经济特区。年春天,中国在南海边画了四个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自到过珠海之后,我一直联络着珠海警备区*委肖时照先生。当然,我也联络过深圳。深圳的老乡是别人介绍通信的。他并不主张我到深圳去。而肖时照先生满怀热情,殷切地希望我到珠海去。他说这里正在搞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到珠海肯定是个不错的选择。5月,我从北京直接到珠海一趟。肖*委领着我拜见了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柯蓝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里,记载柯蓝先生在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写过《洋铁桶的故事》,曾一纸风行。他的《早霞短笛》是中国第一本散文诗集,在文学界享有盛誉。在一个湘西青年看来,能进入文学史的都是相当厉害的人物,令人仰望。珠海市*府请柯蓝、杨沫等著名作家当文化顾问,并给他们房子住。柯蓝先生的太太(也是他的文学合作者)王文秋老师诚实地说:“我们在北京的房子还没这个大。”我从北京过来,这个我清楚。珠海特区报社文艺部主任陈伯坚先生受柯蓝之托兼任《散文诗报》珠海办事处主任,他亲手给我开了借调函。

我从北京结业回到武冈。县委宣传部新任部长曾宪光找我商量:“你人在北京,那边的借调函就来了。”跨省的借调极少见。

我对部长说:“《散文诗报》是国家级的文学报纸。我去那里,可以更好地为武冈文学作者服务。”这是个不错的理由。

我被同意借调,但不能还领着武冈县财*的工资。我办了停薪手续。

回到岩头江,我向父母告别。两个妹妹和小弟弟都已随父亲在邓家铺镇上读书。岩头江只剩下母亲一个人,平时很冷清。只有寒暑假时,我们都回去才热闹。我劝母亲不必再在土地里劳作了,那样太辛苦。母亲不肯,说土地里一年总还是有不少的收成。所有的水田,都因全家已转为非农业人口,被调整出去,但分到的山和少量的地留下来了。母亲说,这样可以自己种点菜。我登上坛主山的塘坝。坝下就是我家原来的责任田。要说我对这片土地依依不舍,那是太矫情了,当然也不决绝。我将去里外的海边。新闻播报称那里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母亲不太清楚我要去的是什么方向,她看不懂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对外面世界的感知只用太阳起落和河流的方向作为坐标。她知道珠海在海边,反复叮嘱我:“不要玩水,俗话说水火无情。”对母亲来说,我去的是一个未知的地方,她的眼里满是不舍和不安。她一直反对我去珠海,希望我去更大更高级的地方如邵阳或长沙、北京。反对无效。我似乎踌躇满志。我告诉她我去看过,那里有阳光、沙滩、棕榈树,有更高的工资。

我于8月燠热的天气里南下,对坐火车的套路已经很熟悉了。在衡阳等火车,我已经很从容。我知道只要愿意多花三块钱,到餐车上去坐一个晚上没有问题。餐车实在没位,我还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将身子塞进火车座位下,也就是闻十几个小时的脚臭和鞋袜味。据说珠海的工资比武冈高许多,怎么坐车都是值得的。

2.安平台一号

鲁迅文学院的全班同学集体转入西北大学作家班。

▲年5月,北京,曾维浩与同学杨志*(中)、胡鹏(右)在鲁迅文学院宿舍。

我收到了西北大学作家班的入学通知书。

家处中国东南地区的同学,为照顾家庭,又跑去折腾出一个南京大学作家班。许多同学来信,希望我去西北大学再待两年。南京大学的同学也愿意与校方沟通让我去南大作家班。但是这两年要元。武冈县财*局已经给我掏了去鲁迅文学院的元学费,县财*并不宽裕,不可能再给我掏钱了。如果要我个人负担元学费,不堪重负。我没有那么多的存款去上这个作家班。我的月工资只有66.43元,年收入只有.16元(宣传部卖掉旧报纸会分到20多元,勉强可凑成元),许多去西北大学的同学,主要苦于没有一张大学文凭,而我毕竟已经有了一张专科文凭。

所有的原因和理由促成我只能去珠海,而不是上西北大学(或南京大学)。

县委机要室的李辉卫借了个很方便的背包给我,包里有很多个功能不同的分隔区。武冈县城里还没有这种背包卖,可能是他在天津远洋公司当海员的父亲给他的。他那生长于武冈最贫困山区天鹅山的父亲一生颇为得意的是:全世界有港口的地方都去过。

我办好边防证,已是三下广东了。

陈伯坚先生请我在他家里吃过一顿饭,告诉我,盘子里的鱼叫风鳝,只在咸淡水交界的地方有。我先是在林维雯老师家里住了两天。这是位上海阿姨,兼职《散文诗报》珠海办事处会计,同时分管一些勤务工作。她的亲戚都在香港,先生在珠海设计院工作。在光明街,她家有两套房子。我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三天后,我住进珠海市香洲安平台的一幢六层楼的房子里。这座房子属武装部,东邻珠海市*府大院。我住四楼,是武装部借给《散文诗报》珠海办事处的。我的工作是阅读《散文诗报》函授学员的来稿来信,并回复他们,选择有质量的稿件供《散文诗报》刊登。经济热潮涌动,文学热潮正在消退。每月只有一百来封函授学员的来信来稿。平均每天4封左右。我只需选择性回复。

我不再只是个湘西南岩头江村的小伙子,我已经走南闯北,北至北京,东至上海,西至大理、西双版纳,南下珠海,在中国大地上画了个“十”字,有万里行程。在北京,我听过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讲佛教、中央乐团首席指挥李德伦谈音乐,并在《人民文学》《十月》都发表了作品。对阅稿业务,我信心满满。这点工作对我来说,太轻松了。有时,我会在回信中试探着跟学员谈“存在主义”“酒神”“弗洛伊德”,忐忑里隐匿着轻佻。柯蓝先生只是偶尔到珠海来。他向我展示了相关的批复。批复里同意给六个编制设立《散文诗报》珠海办事处。可是这只是个领导批示,而不是珠海市编办的文件。

▲年,曾维浩(右二)与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柯蓝(左二)在珠海宾馆。

事实上,这个单位尚未成立。

我其实是被一个不存在的单位借调过来。这个单位一直未能建立起来,所有的人都是兼职。此前,已有一位湖南小伙子来工作了一段时间,又回去了。可中国许多不可能的事情正在成为可能。这一年,华为的任正非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还要挂靠在一个单位。虽然是借调,我自己清楚:我回不去了!我怎么好意思回去?

但是我很尴尬。我得用这个借调的时间找个确实存在的单位。

我自己揣着毕业证和相关材料,到珠海人才招聘办去登记,又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地去找。我总是被人拒绝:“你会写文章?可是我们干吗要个写文章的人?我们要做生意。你要是懂生意就好了。”

“懂生意”的人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3.小漂泊

这个城市会不要我吗?

有时,25岁的我会站在安平台四楼窗前发愣。这里可俯瞰珠海市*府大院。*府大楼坐北朝南,像一本打开的书。向东,稍远处是海。门内是那些忙着建设、管理这座新城市的人们。他们中的几个人决定要什么样的人参与进来建设这个城市。

我满怀热情,满怀期待。我相信自己有一些才华,有可以挥霍的青春,有足够的激情,能够为这座新兴的城市做一点什么。

这个新建立的城市确实需要人,方方面面的,建房子的、修路的、办公司的、架接电线的、开车的、制药的、卖菜的、做饭的、理发的……最需要的,当然是能帮着挣钱的人。

这个城市是否需要写文章、画画、唱歌的呢?这个城市的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才建立不久,在烈士陵园里一座两层的石头房子里办公。外地人找公共厕所时,总会闯进办公室来——它太像一个公共厕所了!但这个文联雄心勃勃,一下子获得若干编制,属下有文学创作室、画院,还有一家杂志社。画院已从全国招聘了五名青年画家,他们分别是来自河南的李自人、黑龙江的王广义、浙江的王国俊、陕西的石果、吴黎明。创作室招聘了作家,他们是来自湖南的徐晓鹤和贵州的杨雪萍,本地的梁潜。他们的名字正为全国美术界、文学界所熟悉。画院和创作室属正规编制干部。杂志社属事业单位,资金自筹,不足部分由财*补贴。经肖时照先生热情联系,珠海市文联同意我调入,占文学创作室的编制,但得去杂志社干编辑的活。

市委大院里设一个“招聘办”,这是内地其他城市所没有的。

在此期间里,我一边干着《散文诗报》函授教员的活,一边眼巴巴地等一道一道的程序。首先是文联在招聘表上签字盖章同意。招聘办把这些表集中起来后,等人事局领导齐集了人开会,讨论哪些人可进哪些人不可进。用人单位也要到市招聘办去登记所需人才。人事局听命于市委、市*府。市委、市*府在这一年,则认真地等中共十三大的召开。市委主要领导希望“十三大”有一些确定性的文件后,再来调整本市的人事人才计划。决定中国一个时期里重大事项的最高会议,影响了我的调动进程。

新认识的朋友问:“调动办得怎么样了?”

我说:“在等。”

“等调令吗?”

“不。等‘十三大’。”

说这话时我一点底气都没有。这听上去十分可疑。但我没有撒谎。这个最高层最重大的会议确实与一个普通公民的具体事务直接相关。“十三大”前,珠海不再研究人事调动工作。我一直处于填了一张表,得到一个接收单位签字盖章的阶段。

这一年费翔的歌传遍整个中国。到处飘荡着《故乡的云》:

……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

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痕。

这样的词曲很适合我听。那些推销产品的店铺不管噪音,把歌声放大以吸引顾客。我常常去这样的店铺前驻足,听这首怀念故乡的歌。十年后,我读到韩少功的一句话:“故乡是远行的证明。”心底一颤,记住了。

漂泊感时时抓紧我。漂泊不是因为与故乡的距离,而是生活的不稳定性,前路的不确定性。要是我的调动未能获人事局批准,我怎么办?找下一家,还是回武冈去?

条件优裕的大城市人来经济特区的不多。就像贵族们不会跑到北美土地上去一样。去那里的是异教徒、底层平民和有犯罪前科的冒险者。仔细看,早期到珠海来的,省会城市的也不多。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他是从西安来的,很可能来自临潼或者户县;告诉你是长沙来的,可能是望城、浏阳人。省城来的大多是不愿意安于现状,想要有所改变的年轻人。

我只能等待,不时地跑回长沙去寻找一点安慰。因为立佳,我得以走进湖南省委机关大院。在这座位于韶山路一号的院子里住着的人中,最大的官员是省委书记,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央委员,管理着21.18万平方公里土地,万人口。院子里楼距宽,很安静。路过的人们表情都近乎庄重。也许一个管理万人口的机关需要这种庄重。

邓立佳的妻子梁云还没有调到长沙的合适单位,他自己在省委机关里与人合住一间房。但这位干部的家在长沙,基本上不住省委大院。老式带走廊的单元房。房内十分简陋,加装了卫生间,有两张床。立佳吃省委食堂,但在这个房间里也能做饭菜。他新添置了洗衣机,妻子没来,洗衣服的事情交由机器解决。他开始享受一点现代化,对洗衣机的工作十分满意。我需要一个朋友一起谈奋斗,谈理想,谈人生。

但是我从来没有问过邓立佳,一个生长于武冈水浸坪的人,第一次走进省委大院上班,有什么样的感觉。在水浸坪,他当然成为传奇。

当我再回珠海时,我的边防证过期了。位于珠海下栅的边防检查站不承认《散文诗报》珠海办事处的工作证明。我被拦在检查站外,拖着行李,只好灰头土脸,冒着小雨往回走,走进唐家部队医院。我认识这里的办公室主任蔡幸福先生。蔡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吃过晚饭,已没有下栅到香洲的车了。他留我在他家住下,第二天把我塞上村子里的拖拉机,混进珠海市区。这很有点像战争年代做地下工作。其实是我缺机灵,当时就有农民收十元钱带人抄田间小路“潜入”特区。

“十三大”在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举行。这个会议确定的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谢天谢地,我在年春节前获得商调函。这是调动的真正开始,如果武冈愿意放我,我的档案会被寄送到珠海人事局。人事局看了我的档案,确认我没有什么不良前科后,最后向武冈县人事局发出调动通知。

……

【未完待续,全文刊载于《花城》年第6期,责编李倩倩,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买纸刊。

作者简介

曾维浩

男,汉族,年6月出生于湖南武冈县,年7月毕业于湖南邵阳师专化学系,当过中学化学教师、县委宣传部干事。年2月入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7月结业后调广东珠海市文联,在珠海杂志社供职,历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常务副总编、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第二届青年文学院签约作家(-),广东省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珠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年开始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十月》《花城》《上海文学》《湖南文学》《作品》《散文》等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等各类文学作品。

《花城》年第6期

目录

中国叙事一个中国人在中国(节选)/曾维浩

中篇小说迷宫/海佛

盛开如谜/阿宁

短篇小说乡村笔记/苏良

红房子画家/王莫之

海鲜饭店/王侃瑜

背尸体的女人/迟慧

花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