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形势促"中国制造"重新面对增长难题
新华广州4月15日电
15日开幕的第111届广交会上,中国数以万计的外贸企业发现自己需要重新面对一个本已陌生的“基础考题”: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寻求增长。
来自多方面的信息显示,广州的四月天气温和湿润,但厂商们依然能感受到国际市场上传来的浓浓寒意。面对外销市场的不振,“中国制造”还能吸引多少订单,已成为人们最为焦虑的问题。
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本届广交会创纪录地向境外111万采购商发出与会邀请。市场人士认为,在一季度中国外贸增速放缓的数据刺激下,这一“稳增长”的平台被官方和企业人士寄予厚望。
出席大会的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说,本届交易会的主题就是“新起点、新机遇、新挑战”,要为“完成今年外贸10%的预期增长目标服务”。
很多年以来,中国外贸似乎已经彻底告别了“增长难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外贸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年均增速,即使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中国外贸遭遇14%的下降,也未能彻底改变这一局面。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和2011年,中国外贸产业先后实现了22.5%和34.7%的增长纪录。
但今年的形势格外令人忧虑。中国海关总署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中国进出口总值为8593.7亿美元,仅比去年同期增长7.3%。这个数据被一些人视为“金融危机以来最差的增长纪录”,其中广东、江苏、浙江等外贸大省的增速仅在3%-5%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府此前制定的全年外贸增幅为10%。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受制于国内成本变迁等影响,中国外贸进入年增速10%至15%的“稳增长”时期已成定局。目前的情况显示,即使要保证今年实现这一增幅,也是中国*府部门和广大外贸企业必须面对的艰巨考验。
“要用一切可能的手段,稳定我们的市场份额。”宁波新惠康电器有限公司的陆文彬一边接受采访,一边应对着采购商的询问。这位有着10年参展经历的家电贸易商认为,全球市场复苏等复杂因素综合影响下,中国企业必须“捡回当年闯荡国际市场的本事,重新开始‘保市场’。”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