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多点执业“叫好不叫座” “走穴”依旧盛行
,敬请关注。
医生参与度低
医师多点执业叫好不叫座。是否申办多点执业?多数医生在观望医院的表情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当年9月,卫生部下发《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做出有关规范。随后,广东、海南、云南、四川、北京、江苏等地相继展开试点工作。
经过两年多的试运行,2011年7月,卫生部发出通知,决定将试点地区扩大至全国所有省份,同时降低门槛,将申请医师的资格由副高级以上降为中级以上。
然而,面对国家鼓励医师多点执业的*策,医生似乎并未给予积极的回应,医师多点执业叫好不叫座。
今年3月1日,《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实施。截至6月30日,仅有166名医师办理了注册。
全国第一个省级试点广东省,试行医师多点执业一年多时间,只有100多名医生申请登记,而且均为同一系统内部多点执业。
昆明市开展试点工作2年来,截至今年5月17日,1223名医生签约多点执业,仅占该地医师注册人数的5.32%。
如此小的动静,远难达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民营医疗机构流动的目的。显然,多点执业没有受到医生的青睐。
现在,我还没有申请多点执业,看看情况再说。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一位资深牙医,近年来利用休息时间,定期去一家合资诊所私做牙齿正畸。在那行医不涉及人事制度,不像眼下的规定那么令人顾虑。他说。
据了解,为保证医生在其第一注册地点的医疗效果,北京市规定医师申请多点执业前,要先取得现供职医院的同意,并在书面协议中明确医院、医生双方的权责。是否申办多点执业?多数医生在观望医院的表情。
大医院人力资源紧张,多数医生工作时间呈饱和状态,外出行医时间不多。再去多点执业,势必会影响本单位工作。北京*区总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张国晖说。
我之所以没提出申请,是因为迷恋事业单位的好处。北京某医院医生表示,编制内人意味着拥有病人资源、科研条件和其他福利待遇,公立医院能提供更多的职业成就感,因此多数医生还不愿意做自由职业者。
走穴依旧盛行
医生身份是单位人,而不是社会人,这是自由流动的最大障碍
虽然多点执业遭到冷遇,但医生走穴的暗流依旧汹涌。各地大医院的名医,特别是好的手术医生,在所属单位之外行医,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半年前,河北省衡水市某中学教师小蕾的父亲患了胃癌。经她要求,该市一家医院从省医院请来大牌医生做手术。手术费用总计3.6万元,目前老人恢复较好。
如果我和爱人陪父亲去北京看病,3个人坐火车路费来回约500元,住旅馆每天200元,什么时候能挂上专家号甚至住上院呢?只有等,而等待就意味着花钱。小蕾认为,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是件三赢的好事:对医生来说,带来更多报酬;对患者而言,得到专家诊疗,并节省医疗费用;对于邀请方医疗机构,留住了患者,学习了技术,也增加了收入。
据了解,2005年卫生部发布《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许多专家据此经所在医院批准,以外出会诊的形式,进行实际意义上的多点执业,只不过是随机的,不是固定的。而更多的周末门诊、飞行手术等地下走穴现象,已成为行业潜规则。北京市卫生局医*处的调查显示,北京12家民营医院中,有174名来自北京各医院的医生。
2010年11月15日,超女王贝整容致死事件再次暴露了这种院外接活的隐患。经查,王贝的主刀医生汪良明在广州注册行医资格,却在武汉行医一年多。
医疗工作是有组织的、连续性的行为,会诊的方式打断了这种组织性和连续性,往往是医生看完病、做完手术就走,患者后期的治疗与观察难以得到保障。
专家指出,我国医生身份是单位人,而不是社会人,这是自由流动的最大障碍。只有让医生逐渐由单位人过渡到社会人,才能使多点执业*策落到实处。
医师多点执业是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做法。北京华景齿科负责人贺周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医生是自由职业者,取得行医资格并经过申请后,可在多家医院流动执业。医生与医院不是雇佣关系,而是协作关系。
除了急病需要去医院急诊外,美国人看病一般都找自己的家庭医生。贺周举例说,病人腹痛,家庭医生初步诊断后,开单子让病人去医院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家庭医生如果认为是胃病,会推荐胃病专科大夫。如需手术,该专科大夫将在其协作医院给病人做。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释放优秀医生的生产力,病人直接找医生,没必要集中跑到大医院。
美国麻省卫生福利部高级研究员、中欧商学院和上海财大兼职教授蔡江南认为,专家若能够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之间流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带来的看病难问题。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表示,该局将开展专项检查,督促院外兼职医师尽快申办多点执业注册,否则将按照非法行医惩处。
*策尚需完善
医院一直把医生视为自己的资产。医师多点执业如果全面铺开,医院将面临核心竞争力分流的风险
一项旨在缓解看病难的好*策,为何推行起来困难重重?
推行医生多点执业对民营医院来说,是件好事情,但目前的相关规定让医生们顾虑重重。一家民营牙科诊所负责人对说,又要经本院医务处批准,又要去卫生局备案,谁还去申办?我这儿的兼职医生多是北京知名医院的学科专家,他们外出行医都不愿意让原单位知道。
采访中发现,对于医师多点执业话题,北京各大医院多数采取回避态度。医院不会发自内心地支持医师多点执业。一位私下在院外兼职的医生对说,现行的体制安排,是将医生与医院捆绑在一起。
据介绍,目前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用人单位的投入,*府的投入是以单位为基础实施的,教学、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型公立医院。医生在学术圈中的地位与所在医院的影响力密切相关。
医生的成长离不开医院的平台,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优质的人力资源。因此,多年来医院一直把医生视为自己的资产。医师多点执业如果全面铺开,医院将面临核心竞争力分流的风险。
除了单位压力,医疗责任风险是绕不开的难点。张国晖指出,在发达国家,专科医生做完手术后,其他环节有专人负责善后。而我国的主刀医生要从头至尾负责一名住院病人,中间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要承担责任。
据了解,由于财*投入不足,目前公立医院大都没给医生购买医疗责任险。发生医疗赔偿时,多数医院采取医院和科室分担制,科室承担费用大部分由责任医师埋单。这种情况下,很多医生对多点执业的医疗风险心存顾虑。
眼下,民营医院与外来专家洽谈兼职时,往往回避责任承担问题。据业内人士介绍,有的民营医院会从兼职专家的报酬中提取5%,作为风险保障金。一年下来,如果没有发生责任追究情况,该保障金将如数退还。
医疗质量如何保证?医疗责任谁来承担?这些都是多点执业的关键问题,需要*府作出明确规定。蔡江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