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2月28日讯(通讯员周峥艳罗斌)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进入发展新时期,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发布《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邵阳学院坚持“立足校情、扎根地方、深耕产业”,积极探索学校转型发展路径,构建出多方协同的“”生态育人模式。
“什么叫生态?简而言之,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邵阳学院党委书记彭希林教授解释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就是自然生态之美。以自然之道,成育人之法。该院依据生态学理论,从建设产业学院、研究院、高校智库、知识产权中心、实施双百工程等举措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了1个“共享共生共融”生态理念;建造了“政校企研行”5个主体开放的生态体系;构建了“互利双赢动力、优质资源共享、协调运行保障、文化互融共促”4个生态平衡机制;实施了“方案研制、师资建设、资源开发、培养实施、质量管理、平台搭建”6项生态行动,形成了“”生态育人模式。
生态育人模式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打造“发展共同体”为目标,以实现多元主体共建、协同、联动为核心,重构了“政府支持、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研究院所协同”“五位一体”的生态系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创立了专业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培养模式建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服务社会体系建设等学校发展的多元路径,既重点解决好了多方同向同行、资源共享的问题,又促进了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落地,为学校培育高水平专业、建设高素质队伍、形成高质量成果提供了系统支持。
在生态育人模式的作用下,成效显著、成果喜人。协同育人形成合力,共有家企业参与学校55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多方组建成立了6个产业学院;建立了个具有集群化和共享性特征的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年受益学生达余人。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项。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校园好声音”勇夺冠军;在第七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数量并列全国第2;国家电网招聘毕业生人数位居全国百强,湖南省排名第3;毕业生杨淑亭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年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显著增强,年邵阳学院被湖南省授予“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实施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年撤销了8个本科专业,在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心排名全国第4。已获批国家、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1个,7个专业参加湖南省专业综合评价,获得3个A,3个B的好成绩;获批省级以上课程79门,编制出版特色教材36部。
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学校智库参与邵阳市“十四五”规划制订;《湖南省民营经济发展研究》获省领导批示;协助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展“滩头木板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出版了《宝庆竹刻研究》《邵阳工艺学术》等阐释邵阳民间艺术的著作,得到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认可,并纳入邵阳文库。近年来,横向课题进校经费逾亿元,推广转化各项科技成果余项,高质量专利实施许可20余项,成果转化累计产值已超过10亿元。